友儕間每在開球前,大家總喜愛開個賭盤,作為互相激勵也好,監察或炫耀也好,總知大家心裡有數,這些都不是什麼傾家蕩產的大賭博,只是小賭可怡情而已。雖則如此,但各人例必互相sandbagging 一番 。
Sandbagging這本是「堆沙包防洪堤」的英文字,用作俚語時,是「含多水份」的意思,廣東話可譒譯成「作大」或「作細」,更貼切的是「氹雞」。用在高球聯誼賽上,當然是指球員故意提高自己的的實際差點,加強一己優勢。
「氹雞」
事實上,在日常生活上,我們亦習慣sandbagging的技倆,而且,sandbagging有正反两面。以推銷員為例,在做銷售預算表時,生意超標時必「作細」,以備不時之需,或作日後偷閒之用;反之,生意不好時便萬萬要「作大」,讓老闆以為自己還有「大把在手」,免被臭罵甚至即時解雇。
身為老板者,這慣常技倆當然自己也能運用得熟能生巧。所以成功的老板,必能明察秋毫,不易被蒙騙;更成功的老板,更懂以sandbagging之道,還以其sandbagger之身!
再者,凡在洽商場合,雙方定必互相sandbagging一番。表面視作應酬開場白,雙方謙遜有嘉,但實際上雙方皆以謀最佳利己條件為最終目的。這種sandbagging行為,究竟是門處世必學術,還是在當今充斥狼狽為奸社會上的一貼護身符?更甚者,sandbagging是否應列入不道德行為?
不道德?非道德?
首先,讓我們正視現實,任何功利社會商業活動,一定程度上sandbagging是無可避免的,在涉及讓分制度的業餘運動比賽上也是一樣。這可說是人性的一種傾向,道不道德?一定是没道德,卻不是什麼瀰天亂世的非道德。
看看德國哲學家康德怎麼說。他認為在道德上稱讚一個人的行為,目的是為了某些好處、興趣或免受譴責,都稱不上是道德;僅僅為了義務本身,遵守自己善良的意願而無其他條件的自律行為,才是道德。
轉到球場上,老許、鄭總和小陳營商有没有遵守道德標準我不知道。但老許說他的差點是18時鄭總馬上反對,他說記得上次和他打球時三場都打81、82桿,當時18差點的是他,不是老許。老許反駁,䢷是5年前的事,自從他去年傷了腰背後從來也沒破過90,18差點是給大家送大禮的了……你一言我一語的像談笑用兵,但事非黑白根本無從稽考。
此際,旁邊的小陳不慌不忙,别置一喙:「既然大家沒差點卡,拗下去是沒意思的。大家給我面子,反正賭注不大,大家平打好了。」於是大家同意,卻忘了問小陳的差點,差點12的小陳,來一招混水摸魚,蓋過sandbagging了。(完)
#####
本文原於《Golf Digest/高球文摘》香港版刊出
[ #高球風雲 ]